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上,中國選手谷愛凌參加女子滑雪大跳臺比賽時,跳臺背后的首鋼冷卻塔讓不少在礦區生活的石嘴山人有種熟悉的感覺。
1月18日,《人民日報》刊文《用好工業遺產 點亮城市空間》,寫道“三線建設的重要基地四川梓潼兩彈城、寧夏石嘴山大武口洗煤廠等雖然地理位置偏遠,但與區域文化旅游、紅色旅游、工業旅游密切聯系,吸引不少游客前往”。
石嘴山市大武口洗煤廠工業遺址公園是目前我區唯一一個以工業留存遺產為基礎,利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打造的獨具特色的工業主題公園,在原大武口洗煤廠的基礎上,將廠房、車間、傳送帶、儲煤倉、機器設備等充分利用起來,打造出獨具工業文化特色的遺址公園。遺址公園內的寧夏工業紀念館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珍貴照片和實物,全方位記錄了石嘴山老工業基地的建設歷程、重要事件、建設成就,謳歌幾代建設者在這片土地上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遺址公園和寧夏工業紀念館相得益彰,成為石嘴山工業文明的地標名片。
工業遺址公園門口是一座高高的黑色雕像——一位煤礦工人的頭像,只見他頭戴安全帽,朝著東方微微揚起頭,仿佛剛從井下礦道上來,迎著初升的陽光,眼里透出既欣喜又剛毅的目光。
寧夏工業紀念館里,幕墻上劃過一個個閃光的名字:趙軍政,23歲;李進孝,21歲;張金盛,20歲……這些年輕人,都為祖國的“三線”建設獻出了寶貴生命。寧夏工業紀念館利用全新的科技手法,讓他們的名字從浩瀚的星空中緩緩落下,又逐漸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如一顆顆美麗的流星劃過,留給人們無限的想象與思念。
在工業遺址公園入口處,生鐵鑄成的路面標牌上鐫刻著一串串令人熱血賁張的數字:1951年,203人,我們來自北京,在賀蘭山下吹響了開發建設集結號;1957年,5000人,我們來自山西,在賀蘭山腹地籌建石嘴山礦務局……“三線”建設時期,全國各地奔赴石嘴山的建設者超過10萬人。當初還是一片荒灘的惠農區,建起了鋼鐵廠、電廠,靜默千年的賀蘭山沸騰起來了,石嘴山一礦、二礦,石炭井一礦、二礦,大峰露天煤礦等相繼投產,產量連創新高……這段歷史生動地詮釋了“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這一偉大命題,值得記錄和留存。
從“三線”建設時期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人才在石嘴山創業、奮斗,一代一代接著干……行走在工業遺址公園內,人們尋找到這座城市匯聚磅礴力量的硬核密碼。
據了解,工業遺址公園自開園以來,已有5萬多名游客通過這里了解到寧夏工業的發展歷程,品味到獨具特色的工業文明,感受到昂揚向上的奮斗精神。(記者 謝薇)